主題詞 痔/治療
筆者自2000年4月~2001年12月采用肛腸綜合治療儀(HCPT)鉗夾術結合懸貼術治療混合痔42例,療效滿意,,并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內注術治療的42例進行對照觀察,,現(xiàn)報告如下。
1 臨床資料
1.1 一般資料 治療組42例中,,男28例,,女14例;年齡最小19歲,,最大71歲,,平均42.00±22.30歲;病程最長40年,,最短2年,。對照組42例中,男28例,,女14例,;年齡最小18歲,最大70歲,,平均41.63±22.00歲,;病程最長42年,最短2年半,。兩組資料經統(tǒng)計學處理,,無顯著差異(P>0.05),具有可比性,。
1.2 診斷標準 參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(yī)藥行業(yè)標準·肛腸病》中的診斷標準擬定,。
2 治療方法
2.1 治療組 術前常規(guī)清潔灌腸,肛周局部浸潤麻醉或腰俞麻醉,。待肛門松馳良好后,,消毒腸腔,肛門鏡下充分暴露痔核,,內痔部分及直腸占膜脫垂部分用消痔靈溶液(1∶1)按懸貼術[1]方法操作,使內痔和外痔部分充分縮小或消失,;不能消失的外痔部分,,則用高頻電刀沿外痔周邊呈梭形切口切開皮膚至齒線上0.1~0.5cm粘膜處,分離痔體至齒線上0.5cm處,,然后用HCPT電鉗夾外痔蒂根部及內痔遠端的1/3部分,。待儀器報警并見白色粘線形成后,,再剪除外痔殘端少許。但各痔體之間按常法保留皮橋,。術畢以濕潤燒傷膏紗條塞肛內創(chuàng)面,,“T”字繃帶固定。
2.2 對照組 術前常規(guī)清潔灌腸,,肛周局部浸潤麻醉或腰俞麻醉,。待肛門松馳良好后,消毒腸腔,,肛門鏡下充分暴露痔核,,內痔部分及直腸粘膜脫垂部分用消痔靈溶液(1∶1)按常規(guī)四步注射術方法操作,使內痔,、外痔部分充分縮小或消失,;不能消失的外痔部分,則作倒“V”字形切口,,再提起皮瓣,,用組織剪將其曲線血管團剝離(切除)至齒線上0.1~0.5cm,然后用止血鉗夾住內痔部分的基底部,,在止血鉗下內痔部分的正中,,用絲線圓針作貫穿結扎,然后剪去外痔和被結扎的內痔部分,,但各痔體之間應按常法保留皮橋,。術畢以濕潤燒傷膏紗條塞肛內創(chuàng)面,“T”字繃帶固定,。
兩組術后均應控制大便48~72h,,并半流質飲食,臥床休息,;便后使用痔清消袋泡劑按坐浴法坐浴,,同時保持大便稀軟,濕潤燒傷膏常規(guī)換藥,。
3 治療結果
3.1 療效標準 按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(yī)藥行業(yè)標準》中療效標準擬定,。治愈:臨床癥狀消失或痔核全部萎縮;好轉:臨床癥狀改善,,痔核縮小或萎縮不全,,且殘留皮贅較小,;未愈: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,。
3.2 治療結果(見表1)
3.3 兩組術后并發(fā)癥及愈合時間比較(見表2)
表1 兩組治療結果及療效比較

從表2可看出,治療組術后出現(xiàn)的疼痛,、水腫,、出血等并發(fā)癥明顯比對照組輕,,但愈合時間比對照組長。
4 討論
為了減少混合痔術后并發(fā)癥和提高其療效,,醫(yī)學界已發(fā)明了多種術式,。選擇外切(剝)內扎內注術和/或懸貼術是醫(yī)學技術的一大進步,但術后出血,、疼痛,、水腫常令醫(yī)患不安。近年來引進HCPT新技術配合懸貼術治療混合痔,,經臨床研究證實:HCPT技術可降低術后出血,、疼痛、水腫的發(fā)生率(P<0.05),,其優(yōu)點在于采用懸貼術治療直腸粘膜脫垂及內痔部分后,,最大程度縮小內痔及外痔部分,使外痔須切除(剝離)部分縮小,,減少了手術創(chuàng)面,,從而降低了術后感染的機會,且HCPT技術之高頻電容場的熱源來自作用物本身,,這種熱發(fā)生在HCPT鉗的兩極間,,局限性強,定向性好,,與鄰近組織可達到干結,,且不會出現(xiàn)炭化現(xiàn)象,干結的創(chuàng)面粘合牢固,,同時該熱可使治療部分組織內纖維蛋白,、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增加,血管閉塞粘合,,且鉗夾部分呈線形,,張力小,故脫落后繼發(fā)性出血的可能性大大減少,,因而患者大多不需住院,,顯著降低了醫(yī)療費用。但HCPT引起的創(chuàng)面則因需經過液化-脫落-愈合三個過程,,故愈合時間延長(P<0.05),。但無論怎樣,HCPT技術加懸貼術還是優(yōu)點多于缺點,,且安全可靠,,有效簡便,術中,、術后血量顯著減少,,值得推廣。
參 考 文 獻
1 榮新奇,,劉少瓊,,懸貼開窗剝離術治療環(huán)狀靜曲張性混合痔62例,湖南醫(yī)雜志,,2001,,(1):19
作者:湖南省中醫(yī)藥研究院附屬醫(yī)院(410006) 周立武 李 勁 榮新奇 武明勝